中新网微信公号1月14日消息,2018年末,丁香医生以一篇《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将权健传销式的销售模式、“没有不能治的”保健品揭露在公众面前。
2019年1月13日,权健自然医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束某某等16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等罪被依法批捕。
事实上,权健只是保健品行业乱象的冰山一角。

“我妈现在还不信这是真的”
“丁香医生报道的那个小女孩本来就到了晚期,不吃权健也会死的。”广东一家权健火疗馆的店主向老顾客苏女士这样解释近期的风波。
苏女士的女儿程玲锦(化名)在南京上大学,得知这种说辞之后非常气愤,转发了很多关于权健的报道给妈妈。“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新闻报道了就是真的吗?”苏女士更相信自己的判断。
程玲锦告诉记者,除了骨正基鞋垫和火疗,他们一家还长期使用某品牌一万元一台号称能够治病的净水器,仅此一项就花费十万元以上。
事实上早在2005年,原卫生部就明确要求涉水产品不得宣称任何保健功能,但在苏女士看来,能治病的饮水机“该花就得花”。

两双骨正基鞋垫穿了不久就变黑断裂了。但火疗馆的店主解释,“鞋垫变色是正常现象,黑色就说明心脏可能有问题,继续穿可以进行调理。”
“他们专门骗我妈这种无知妇女!”程玲锦感到很无奈。
“最近我妈又突然跑到香港参加一家保健品公司的年会,还想买两张保健床垫,我妈觉得保健就是要长期用才能看出效果,她就信这一套。”
保健品的谎言
苏女士之所以愿意花高价买保健品和保健器具,很大程度上是相信了销售人员的说辞。
很多保健品推销正是抓住了消费者相信“食疗”“调理”的心理,将产品具有的作用扩大,价格也水涨船高。比如某品牌“会员价仅1300元”可以治疗癌症的饮品。

经销商朋友圈截图

FDA将保健品归类为食品
不少保健品的推销却把保健品描述成不是药品胜似药品的存在,甚至要求消费者“吃保健品不要吃药”。


保健品宣称吃药有害
现实中,手中有存款又不希望生病拖累儿女的老年人已成为保健品推销的目标人群。
很多保健品公司会通过街头问卷调查、组织免费体检、免费领取小礼品等各种手段,获取老年人的联系方式和家庭、疾病情况。之后上门拜访、嘘寒问暖甚至旅游、参观邀约随之而来,直至最后用各种效果未知的保健品套走老人大量金钱。

服用保健品停药并非个例。微博网友评论
四川有同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柄尧向记者表示:“这种行为涉嫌虚假宣传,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可以申请所购买保健品价格的三倍赔偿。”
把消费者变成“消费商”
在销售人员不遗余力地夸大宣传的背后,是利益的驱动。
某国内行业领先的直销公司奖金计划中,允许销售人员兼得多项奖励。例如,第一项为零售利润的20%,第二项为销售折扣10%(即直销员可以获得自己发展下线的业绩分成),此外还有超额奖金12.5%等。

某直销团队提供的奖金分配计划
江苏淮安的姜女士曾经是上述企业的一名销售人员,她在一个笔记本上记录了接受培训时学到的内容,其中包括“他们反对是因为不了解,了解到产品好处的人不会反对”的定心丸;“你不是在为自己,而是在为家人的幸福努力”的激励;还有“三年买车五年买房年入XX万”的愿景。
奖金制度决定了每个销售人员要大力发展下线。当时,姜女士辞掉了原来的工作,把正在备战高考的女儿一个人留在了出租屋,每天去参与培训。即使如此努力,一年半过去姜女士也只拉到一个下线。上线不断鼓励她继续投入,仿佛成功就在眼前。数万元存款变成大把大把的产品囤在家里,所谓的产出却一直没有到来。
2017年5月,忍无可忍的丈夫和姜女士大吵一架,经过家人等多方劝说,再加上高考在即的女儿反对,姜女士终于退出。
当初拉她加入的“经理”偶尔还会劝说姜女士回归,而姜女士不愿意再回忆那段经历。她说:“当初投入越多就越停不下来。后来知道其实全都是骗人的,根本赚不到钱”。

北京西城区,有人在地铁站出售直销公司产品。张旭 摄
美国直销杂志《Direct Selling News》公布的2018年度“DSN年度全球直销100强榜单”显示,中国共有22家直销公司上榜。
除了虚假宣传,22家公司很多也都曾陷入传销争议。财经评论员远山指出,“直销行业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多层直销的泛滥。”
拥有7000家火疗馆和200亿业绩的权健帝国已经风雨飘摇,下一场风暴又将何时降临?
(原题为《“我妈现在还相信权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