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海口2月7日消息(记者辛如记 吴媚苗 王逸群)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江苏、四川等地考察调研。期间,总书记与干部群众话民生、到百姓家中拉家常的情景给人留下砖机深刻印象。过年了,当地百姓生活得怎么样?总书记关心的民生问题有哪些新变化?春节期间,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策划《习总书记的民生足迹》,回访总书记所牵挂的人和事,感受总书记的为民情怀。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看望农民群众,考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市和乡村都要发展好。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如今快一年时间过去,施茶村发生了哪些变化?村民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冬末春初,在一片郁郁葱葱的石斛园里,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村民陈瑞妹正在锄草。近年来,施茶村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致富道路,让陈瑞妹和村民们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村民陈瑞妹(右)和肖月娟(左)在自家门口务工(央广记者 辛如记 摄)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施茶村考察时,对施茶村的做法表示了肯定。他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市和乡村都要发展好,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习近平:发展不光是城市要发展,乡村也要振兴。城市要繁荣,乡村也要繁荣,乡村振兴要靠产业。
如今快一年时间过去,施茶村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依托“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施茶村火山特色农产品销售额由原来的3000多元/天增长到15000多元/天,火山石斛的销售量同比增长了10倍。如今,陈瑞妹不仅能在石斛园里拿到每月2千多元的工资,年底还能得到土地入股分红。
施茶村“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央广记者 辛如记 摄)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还观看了石斛园里空心砖机手机智能喷灌、水肥一体化等现代管理技术。返乡青年吴清伟介绍,今年石斛园还要更新“植被健康诊断观察仪”,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他说:“希望下次习总书记再过来我们这边,看看咱们的发展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强调,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过去一年,施茶村不断完善旅游公厕、游客中心等配套设施,促进“骑行+采摘”等休闲农旅产业的发展。节假日期间,施茶村的农家乐“人满为患”,民宿入住率高峰时能达到95%以上。
村民陈瑞妹说:“很多游客到这边来玩、到处看看、过来住宿,以前是没有的。有国内的,比如北京等地,还有国外的黑人朋友,很多外国人跟我们打招呼。”
施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 乡村旅游产业正在飞速发展(央广记者 辛如记 摄)
乡村振兴,离不开创新发展模式,当然也少不了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施茶村考察时强调,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成为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主心骨和坚强战斗堡垒。
习近平:要搞好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让人民群众幸福,要有一个好的党支部,要把党员队伍建设好,你们做的都不错,再接再厉,祝我们施茶村更上一层楼,老百姓的生活更幸福。
大学生村官、施茶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华燕接受央广记者辛如记、吴媚苗采访(央广记者 辛如记 摄)
施茶村党支部副书记、大学生村官李华燕说,过去一年,他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全力做好本职工作,让更多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村民们的收入越来越高,幸福感越来越强。
李华燕介绍,2019年施茶村党支部还要带领大家继续扩大石斛种植面积,加强产业深加工,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就业。
她告诉记者:“(我们)有计划再多开发一些产品,增加它的附加值。比如石斛酒、石斛的化妆品等等这些都可以开发,这样就可以提高村民的收入。”
施茶村石斛今年将扩大种植面积到500亩(央广记者 辛如记 摄)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告诉村民们,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振兴要有特色。
如今,施茶村的“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路径已在海南遍地开花。越来越多像陈瑞妹这样的“新农人”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致富。
对于未来,陈瑞妹充满信心:“明年希望我跟我的爱人收入越来越多,可以盖一层(栋)小楼。总书记来了以后,我们这里变化很大,明年也希望总书记再来看一下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