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很多次在语言不通的地方坐城际大巴,全程都紧张兮兮地望向窗外,一旦扫到任何貌似目的地城市的字符就打个激灵:是不是该下车了。但在自己熟悉的城市,那个名字却好像是多此一举。比如我们会说“去西站接人”、“百货大楼门口儿见啊”、“国安最近怎么这么臭”,而直接省去“北京”。这两个字,你我常常视而不见,可它们一直在那里:
△北京地铁13号线列车
△北京站
△北京西站
△首都机场老航站楼
△首都机场一号航站楼
△北京大学西门
△北京饭店
△某北京银行支行
△北京市百货大楼
△北京动物园正门和北门
△某报摊儿
你或许已经注意到了,我们选择的都是手写的汉字。它们并非凭空存在,而是各有一段自己的故事。
显然,我们挑选的“北京”只是北京的一小部分,更多样的北京等待着你去发现,你去书写。
关于“发现”——
你能发现郭沫若题写的这个“北京”来自哪里吗?
原标题:字如其城:在北京找到“北京”